在贵池区清风街道城北社区7000多户居民的日常生活里,藏着基层治理的“智慧密码”。这个下辖19个居民小区的城市社区,面对商住环境复杂、居民诉求多元的治理难题,以“有城议”工作模式为抓手,用诚意换民心,靠实干解民忧,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,让社区成为居民心中的“暖心港湾”。
聚有“志”之人:激活多元力量的治理合力
“ 社区事不是社区工作者的‘独角戏’,得让更多人搭把手、一起干。”城北社区党委书记方纯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。16名社区工作者被划分在10个网格,要服务上万居民显然力不从心,社区便把目光投向居民,用巧劲激活潜藏的治理能量。
“ 项目聚邻”让居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。社区每年设计至少3个贴合民情的志愿服务项目,秉持“标准化、亲民化、易进入、共参与”理念,吸引居民深度融入。“一路繁花”共享花园项目里,居民自带工具养护花草,扮靓小区环境;“城之光”暑托班项目里,家长轮流当志愿者,既解决双职工家庭看护难题,又拉近邻里距离。每个项目均有超500人次参与,居民在服务中熟悉彼此,工作热情高涨。
“积分换餐”让户外劳动者成社区“哨兵”。20名外卖骑手、快递小哥、环卫工人变身“移动网格员”——上报问题得1积分,协助解决得2积分,6积分可兑换爱心午餐券。环卫工人唐玉梅拾到奔驰车钥匙后立即上交社区,两小时就找到车主,这样的暖心故事常有发生。今年以来,户外劳动者已反馈解决问题24件,7张爱心暖餐券背后,是他们穿梭街巷时多留的那一份心。
“ 老伙伴”志愿服务注入“银发力量”。针对辖区300多位80岁以上高龄老人,社区招募25位平均年龄65岁的退休人员,以“低龄助高龄”模式开展结对关爱服务,每周上门探望。同时这些老人还负责周边3栋楼的日常巡查。68岁的退休教师王大爷说:“走楼串户帮邻里,自己也活得更有劲了。”
解急难愁盼:释放小事办好的民生温度
“群众的事再小,也是大事。”城北社区把这句话落实在“百件小事”活动中,让治理精度传递民生温度。10个网格片每年各领办10件实事,从路灯维修到垃圾清运,从调解邻里纠纷到老人助浴服务,每件事都装在社区干部的“民情笔记本”里。
快速反应落实“百件小事”。社区建立事件库,通过“书记群众面对面”“楼栋恳谈会”“人大代表建议”等渠道收集需求,分为十大类。更关键的是“217”快速反应机制:2小时联系当事人,1天内到场,7天内解决或答复,全程动态公示。居民李阿姨反映单元门损坏,片长当天联系维修,第三天新门就装好,她点赞道:“这效率比自家修东西还快”。
三方力量联动破解难题。小区党支部解决“家门口的事”,社区党委协调“跨小区的事”,职能部门和专业力量攻坚“硬骨头”。青峰花园小区饭店油烟纠纷曾让居民和商户剑拔弩张,两个月投诉达23次。社区联合环保、城管部门带检测设备现场办公,法律顾问解读法律条款,经5次座谈会后,商户加装净化装置,实现油烟“入地”,居民也理解了合规经营的必要性,风波最终化为共赢。今年4月以来,21件民生难题通过这一模式成功化解。
促基层善治:搭建民心相通的对话桥梁
“有城议”的核心在“议”字。城北社区让居民成为议事主角——从小区规划到活动安排,商量着来、合力推进。
议事阵地遍布街巷。9处凉亭议事点、议事长廊让居民茶余饭后就能聚在一起聊小区事。每月15日“书记居民面对面”雷打不动,党支部书记牵头召集各方,把问题摆上台面,把办法聊进心里。百牙小区居民吴老说:“以前有意见没处提,现在凉亭里就能找书记说话。”
“ 五步议事法”让协商有章可循。“提事、理事、议事、办事、评事”五步流程闭环运行:居民通过党政点题、群众荐题提诉求,社区走访梳理问题,经三轮讨论达成共识,支部督促落实,居民全程监督。百牙小区是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,外来车辆乱停放一度成为居民心病。社区借“书记议事协商日”召集业委会、物业、居民代表多方协商,四场议事会后,每户筹资100元的方案全票通过,居民共同筹资6600元,在今年“五一”期间顺利完成道闸安装,实现了居民封闭管理小区的愿望。试运行数据显示,百牙小区外来车流量下降80% ,停车纠纷“零投诉”。7号楼业主严莉芳在业主微信群里说:“这才是住家的踏实感。”
从“要我参与”到“我要参与”,从“被动服务”到“主动治理”,城北社区用“ 有城议”模式画出最大同心圆。在这里,每个网格都是治理单元,每位居民都是共治力量,每件小事都关乎民心。这股藏在街巷里的治理智慧,正成为池州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。(池州日报:秦峰)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