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九华山风景区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,充分整合景区资源优势,不断完善“网格化管理、精细化服务、信息化支撑”基层治理平台,着力构建覆盖风景区、乡镇、村居三级的社会治理综合体,确保景区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、化解在一线。
凝聚合力,实现“全链条服务”
聚焦提升矛盾纠纷基层吸附能力,坚持以“一站三中心”为枢纽,以基层社区和网格为探头,整合辖区矛调力量,形成“一口归集、全链联动”的调解格局。搭起新平台,推动“全方位归集”。对九华乡、九华镇综治中心进行功能提升,将法律服务站、信访接待中心、综治中心、矛盾调解中心进行整合,打造“一站三中心”,法院、检察院、公安、旅游投诉、社保、民政等6个部门随驻,综治、司法等2个部门常驻,设立信访、法援等4个窗口,实现“一扇门解忧”。创建新模式,实行“全链条联动”。将2个乡镇划分为154个网格,设置9个村(居)调解“区”、154个网格调解“块”和家庭矛盾、邻里纠纷等工作“链”,同时,成立行业性专业调解队伍,与网格联动,形成矛盾纠纷调处“区块链”。用好新技术,实现“全流程处置”。推进智慧平台应用,依托省厅“促进法治平台”、市局“智格平台”,通过网格报事、分级处事、上门服务,实现“一键上传、一键转派、一键下达”,2023年以来,科技赋能化解矛盾纠纷186件,化解率100%。
健全机制,实现“标准化处置”
聚焦提升矛盾纠纷就地化解能力,以实战流程优化工作制度,推进工作机制制度化。巧用“提议办评”。景区普及“提议办评”枫桥式工作法,把平时沉在基层的“急难愁盼”收集上来,用好书记议、多元议、现场议等手段,推动分级办、群众评,开展评议活动27次,办理民生实事41件。优化矛调机制。建好全量矛盾库,构建吹哨报到、会商研判、监测预警等长效机制,常态化梳理、查找、化解风险隐患,推动要素重组、流程再造,实现“一站式受理、一揽子调处、全链条服务”。健全善治体系。完善“一站三中心+网格+智能化”治理体系,以阵地为基、以网格为要、以智治为桥,抓早、抓小、抓苗头,实行精准调、治未“病”,将矛盾纠纷处置在基层、化解在一线、化解在萌芽。
培育特色,实现“家门口解纷”
聚焦“企业知晓、群众知道”,将调解服务送到企业、送到群众“家门口”,让“身边人”化解身边事。建立“双联”活动。安徽典司律师事务所与司法所签订互联互动“双联”工作协议,为全山提供法律援助服务。去年以来共开展矛盾化解、法律宣传、信访接待43余起,开展“民法典”等大型法律实用讲座7场次,受益群众2.6万余人,覆盖率达97%以上。解决“祈愿汇”企业经营场地、“莲花小镇”劳资纠纷等14个问题,助力营商环境向优向好。盘活“小微单元”。依托基层网格,搭建网格最小应急单元治理体系,将“平时多元解纷、战时应急处置”作为最小应急单元的主要宗旨,及时掌握苗头、及时参与调解、及时妥善处置,实现突发矛盾纠纷“解决在基层、化解在一线”,先后共处置突发矛盾纠纷18件。凝聚“自治力量”。把退休村干部、老党员、老干部、老教师等专业人员吸纳进来,发动辖区“五老”资源深度参与,培育出“小祇来帮忙”“芙蓉花开”“高山行者”等特色矛调品牌,打造矛盾调解联盟,调解复杂矛盾60余件。大力培育“法律明白人”,带领村(居)民共同遵守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,共同开展民主法治示范创建,构建“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”的社会治理共同体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