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门口的公益岗让脱贫户有了工作、参与村务能换生活物资、遇到难题随时有人排忧解难……在青阳县酉华镇,曾经“干部干、群众看”的乡村治理困境正被悄然打破。该镇以公益性岗位、积分制管理、“‘酉’事直说”工作法为抓手,让村民从乡村发展的“旁观者”变身“主人翁”,充分激发乡村治理活力。
公益性岗位精准对接需求
10月29日上午,酉华镇金峰村的乡间道路上,江小红正拿着扫帚沿着主路扫地,快到中午时,她抬头往家的方向望了望,“得快点,等下小孩要放学回家了,我得回去做饭。”
江小红今年51岁,是村里的保洁员,一年收入6000元。“我要照顾小孩,没法外出务工,现在家门口有份时间自由的活干,心里踏实多了。”江小红说。
以前,金峰村5户脱贫户曾面临“出不了远门、干不了重活”的就业难题。今年以来,该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精准对接需求,开发了保洁员、环境监督员等6个公益性岗位,不仅实现本村脱贫户全覆盖,还为隔壁华岸村1位脱贫户提供了岗位。“我们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,给他们安排工作,既能让大家就近有事做,又能照顾家里。”金峰村乡村振兴专干汪金玲说。
开发公益性岗位,是酉华镇破解乡村治理痛点的重要一环。近年来,农村人口流失导致乡村治理主体弱化,村民自治一度“动力不足”。酉华镇副镇长刘红表示,针对脱贫户,不仅要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他们增收,更要增强他们建设村庄的责任心。“我们的目标是让村民主动参与村庄治理,做村庄的主人翁。”刘红介绍,截至目前,酉华镇已开发公益性岗位40余个,在促进村民增收的同时,引导更多村民参与基层治理。
“积分制”激发村民参与热情
“张大哥家上周清扫道路,一下加了5分。”“李大姐帮邻居调解完矛盾,直接记了10分,值!”10月27日傍晚,酉华镇宋冲村村委会的公开栏前格外热闹,村民们凑在一起对着最新的积分公示小声讨论。“现在谁都愿意多干点,积分能换东西还能‘露脸’,多好!”村民梅代方感叹道。
“自从推行积分制,村民们从‘要我参与’变成了‘我要参与’,村里的事再也不是干部‘单打独斗’了。”宋冲村党总支书记舒晓先说。
去年以来,酉华镇以“积分”为纽带,建立“基础项+加分项+减分项”的立体化评分体系,将遵纪守法、移风易俗、志愿服务、产业发展等8个方面、94项事务全部纳入积分管理,破解乡村治理“干部干、群众看”难题。“我们还发动村干部、村民代表和乡贤组成镇、村两级评议小组,平时开‘板凳会’听大家的意见,每月把积分情况在公开栏贴出来,谁家积分高、谁家贡献大,大家一眼就看得见,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比着干、抢着干的氛围。”该镇组织委员孙青介绍。
挣积分不仅有“面子”,更有“里子”。全镇9个“积分超市”里,洗衣粉、食用油等50余种日用品整齐摆放,村民凭积分就能兑换。“我们还与商户、自来水厂沟通,合作开发30个积分‘消费’场景,让积分能抵农产品、交水费,让村民们‘赚积分’更有劲头。”孙青告诉记者,实行积分制管理模式后,今年村民参与志愿服务和村级事务的人数较去年增加了20%,全镇700余个家庭用积分兑换了水费、现金券、日用品等。
“‘酉’事直说”畅通沟通渠道
“今年,我们创新推行‘酉’事直说工作法,落实干部职工联系网格员制度,由全镇70名职工包保联系102名网格员,确保户户有人联、户户情况清,实时听取群众意见,完善治理体系。”孙青说。
前不久,二酉村网格员严尚凤在走访时,种植大户沈克才反映:“田里的稻子黄了,不敢割,怕割了卖不出去。”严尚凤当场记录下诉求,立即反馈给联络员。第二天,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就联系粮食收储中心上门收购。“以前遇到问题不知道找谁,现在网格员上门问情况,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好,我们心里特别敞亮。”沈克才望着正在收割的稻田笑着说。
宋冲村村民吴放明与王德喜因茶园地占用问题产生纠纷,吴放明要求王德喜补偿其2000元,王德喜觉得他漫天要价。吴放明找到网格员黄雪荣反映情况。很快,酉华镇司法所联合村调委会通过“酉”事直说工作法开展调解工作,在实地走访核实占地情况后,组织双方现场协商,最终达成一致调解意见,纠纷得以圆满化解。
截至目前,酉华镇通过“酉”事直说工作法,已收集群众意见建议50余件,排查化解矛盾隐患80余起,办结群众各类诉求160余件。
从公益性岗位“稳就业”到积分制“聚民心”,再到“‘酉’事直说”化解矛盾,如今的酉华镇,乡间道路整洁有序、村民议事热情高涨、邻里关系和睦友好,治理创新正源源不断地将“民生温度”转化为“发展热度”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。“下一步,我们将优化公益性岗位奖惩机制,完善积分制管理,拓展积分应用场景,用好‘酉’事直说工作法,持续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。”刘红说。(池州日报 许倩琪)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